【倦怠的出处及例句】在日常生活中,“倦怠”这个词常被用来描述一种身心疲惫、失去兴趣或动力的状态。它不仅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也广泛用于现代汉语表达。了解“倦怠”的出处及其使用例句,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一词语。
一、
“倦怠”一词最早见于古代文献,多用于描述身体或精神上的疲劳状态。随着语言的发展,其含义逐渐扩展,不仅指生理上的疲倦,还常用来形容心理上的冷漠、无趣或缺乏热情。在现代汉语中,“倦怠”常用于描述工作、生活或情感中的疲惫感。
以下是对“倦怠”一词的出处及常见例句的整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用法与语境。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词语 | 倦怠 |
拼音 | juàn dài |
基本释义 | 指因劳累而感到疲乏;也指对某事失去兴趣或热情。 |
出处 | 最早见于《庄子·大宗师》:“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故狂风厉,而不以伤人;大块噫气,其名为风。风之为物,不以善败,而自成其性。”(注:此处虽未直接出现“倦怠”,但“疲倦”之意可见) 后在《三国志·魏书·王朗传》中有“人情久处安逸,易生倦怠”之句,较为明确地使用了“倦怠”。 |
常见用法 | 多用于描述人的心理或生理状态,如工作压力大、生活单调等引起的疲劳感。 |
例句1 | 长期加班让他感到身心俱疲,产生了强烈的倦怠感。 |
例句2 | 老师看到学生上课时眼神空洞,意识到他们已经对课程产生了倦怠。 |
例句3 | 在重复的工作中,很多人会逐渐产生职业倦怠,失去工作的热情。 |
近义词 | 疲惫、疲劳、厌倦、懈怠 |
反义词 | 充满活力、精神焕发、兴奋、热情 |
三、结语
“倦怠”作为汉语中一个常见的词汇,既有古典文献的依据,也在现代语境中广泛应用。无论是描述身体的疲惫,还是心理的冷漠,都体现出人们在面对压力和重复生活时的普遍感受。了解其出处和用法,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加精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