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不胜辞是什么意思】“理不胜辞”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庄子·齐物论》:“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是非。若果有理,不得以言传;若无理,亦不可得而言。”后人引申为“理不胜辞”,意思是道理说不清楚,只能用华丽的辞藻来掩饰,即言辞胜过道理,内容空洞。
这个成语多用于批评那些只注重文采、不重实质的文章或言论,强调内容与形式的不匹配,指出言辞华丽但缺乏逻辑和实际内容的现象。
“理不胜辞”原意是指道理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后来引申为言辞胜过道理,形容文章或言论内容空虚、形式大于内容。该成语多用于批评只重辞藻、不重实质的表达方式,强调内容的重要性。
表格对比分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理不胜辞 |
出处 | 《庄子·齐物论》 |
原意 | 道理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 |
引申义 | 言辞胜过道理,内容空洞 |
使用场合 | 批评文章或言论过于注重辞藻,缺乏实质内容 |
同义词 | 言过其实、华而不实 |
反义词 | 言简意赅、理直气壮 |
使用示例 | 这篇文章辞藻华丽,但内容空泛,可谓“理不胜辞”。 |
适用对象 | 文章、演讲、辩论等表达形式 |
小结:
“理不胜辞”不仅是对语言表达的一种批评,也提醒我们在写作或表达时应注重内容的真实性和逻辑性,避免陷入“重形式、轻实质”的误区。真正有说服力的内容,往往来自于清晰的逻辑和深刻的思想,而非浮夸的辞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