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尔而与之什么意思】“呼尔而与之”出自《孟子·告子上》,原文为:“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用轻蔑的语气呼唤着给予别人食物,即使是路上的行人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踢着给人食物,即使是乞丐也不会接受。孟子借此说明人应当有尊严地接受帮助,而不是在被轻视的情况下接受施舍。
一、
“呼尔而与之”是一个带有贬义和轻视意味的表达,强调的是施舍者的态度问题。它不仅仅是关于“给予”本身,更关乎给予的方式和态度。如果施舍者表现出轻蔑、不尊重,那么接受者即使在饥饿时也会拒绝接受。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人格尊严的重视,也反映了孟子对于人性、道德和礼节的深刻理解。
这一典故常被用来教育人们在帮助他人时应保持尊重与善意,同时也提醒人们在接受帮助时要维护自己的尊严。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出处 | 含义 | 用法 | 延伸意义 |
呼尔而与之 | 《孟子·告子上》 | 轻蔑地呼唤并给予 | 多用于描述不尊重的施舍行为 | 强调施舍方式的重要性,体现尊严与礼仪 |
呼尔 | 轻蔑、不尊重的语气 | 表示说话粗鲁或态度傲慢 | 常用于形容施舍者的不敬 | 体现对人的尊重与否 |
与之 | 给予、给予某物 | 表示施舍行为 | 用于描述给予的动作 | 强调施舍的行为本身 |
行道之人 | 路过的人 | 指普通路人 | 用于比喻一般民众 | 反映社会普遍心理 |
乞人 | 乞丐 | 低下阶层的人 | 用于对比尊严与卑微 | 强调尊严的重要性 |
三、结语
“呼尔而与之”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文化观念的体现。它告诉我们,在帮助他人时,态度和方式同样重要。真正的善行,不仅是物质上的给予,更是精神上的尊重。这种思想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保持谦逊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