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题西林壁》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哲理诗,通过描写庐山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事物多角度观察和理解的深刻感悟。本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体会诗歌的意境与哲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 具体内容 |
知识与技能 | 1. 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 2. 理解诗句的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3. 掌握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和修辞手法。 |
过程与方法 | 1. 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体会诗的意境; 2.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升思维深度。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 感受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全面看待问题、辩证思考的习惯。 |
二、教学重难点
内容 | 说明 |
教学重点 | 1. 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借景抒情的手法; 2. 领悟“横看成岭侧成峰”所蕴含的哲理。 |
教学难点 | 1.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深层含义; 2. 将诗中哲理迁移到生活实际中,形成正确的认知观。 |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 教学内容 | 设计意图 |
导入新课 | 展示庐山图片,提问:“你眼中的庐山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分享感受。 | 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
初读感知 |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正音,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 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掌握字词。 |
品读赏析 | 分句讲解,结合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引导学生讨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画面感。 | 深入理解诗意,感受语言美。 |
拓展延伸 |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当局者迷”的现象;鼓励学生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 联系实际,提升思辨能力。 |
总结升华 | 回顾全诗,总结哲理:认识事物要全面、客观;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 升华主题,深化情感体验。 |
布置作业 | 1. 背诵《题西林壁》; 2. 写一篇小短文,谈谈你对“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理解。 | 巩固知识,拓展思维。 |
四、教学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 | 具体内容 |
课堂表现 | 观察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朗读表现等。 |
作业反馈 | 通过书面作业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
小组合作 | 在小组活动中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
五、教学反思(简要)
本节课以诵读为主线,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训练,使学生在欣赏古诗美的同时,领悟其中的哲理。教学过程中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更多展示机会,进一步提高课堂互动性与实效性。
总结:
《题西林壁》不仅是一首写景诗,更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作。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能体会到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重要性。教学设计紧扣文本,贴近学生实际,力求在语言学习中实现思想的启迪与人格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