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登飞来峰》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绝句,创作于他担任浙江鄞县知县期间。这首诗以其意境深远、语言凝练而广为流传,常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然而,关于这首诗的体裁分类——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却常常引发讨论。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一问题,我们从诗歌的定义、特点及分类入手,结合《登飞来峰》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一、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 特征 | 古体诗 | 近体诗 | 
| 产生时期 | 汉魏六朝至唐代初期 | 唐代以后逐渐成熟 | 
| 格律要求 | 不拘平仄、对仗宽松 | 严格讲究平仄、对仗工整 | 
| 字数限制 | 无固定字数(如四言、五言、七言等) | 多为五言或七言,结构固定 | 
| 押韵方式 | 韵脚灵活,可换韵 | 一般一韵到底,偶有换韵 | 
| 对仗要求 | 不强制 | 强调对仗工整 | 
二、《登飞来峰》的体裁分析
《登飞来峰》原文如下:
> 飞来山上千寻塔,
> 闻说鸡鸣见日升。
> 不畏浮云遮望眼,
> 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首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属于七言绝句。从形式上看,它符合近体诗的基本特征:
- 字数固定:每句七字,共四句;
- 押韵规范:第二句“升”和第四句“层”在普通话中押“eng”韵,符合近体诗的押韵规则;
- 对仗工整: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虽非严格对仗,但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则呈现出明显的对仗关系;
- 平仄基本符合:虽然个别字可能略有出入,但从整体来看,该诗遵循了近体诗的平仄规律。
因此,综合以上分析,《登飞来峰》应归类为近体诗,而非古体诗。
三、总结
《登飞来峰》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具有典型的近体诗特征。从格律、字数、对仗、押韵等方面来看,它符合近体诗的标准,不属于古体诗范畴。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高远的志向和开阔的胸襟,也体现了唐宋时期诗歌艺术的高度成熟。
表格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诗名 | 登飞来峰 | 
| 作者 | 王安石(北宋) | 
| 体裁 | 近体诗(七言绝句) | 
| 字数 | 每句7字,共4句 | 
| 押韵 | 二、四句押韵(“升”、“层”) | 
| 对仗 | 后两句对仗工整 | 
| 平仄 | 基本符合近体诗要求 | 
| 结论 | 属于近体诗,不是古体诗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登飞来峰》作为一首经典的近体诗,不仅在文学价值上值得推崇,在诗歌体裁的研究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