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擢发难数什么意思】“擢发难数”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罪行极多,难以计算。这个成语出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原意是“拔下头发来数也数不完”,比喻罪行极其严重,数量之多让人无法一一列举。
一、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擢发难数 |
拼音 | zhuó fà nán shù |
出处 |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
释义 | 形容罪行极多,难以计算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表示某人或某事罪恶深重 |
近义词 | 罪大恶极、罄竹难书 |
反义词 | 好事成双、功过分明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擢发难数”最早出现在《史记》中,用来形容秦昭王时期范雎对魏国相国魏齐的控诉。魏齐曾多次加害于范雎,范雎在逃亡过程中,感叹自己所受的冤屈和仇恨,说“吾以一己之身,而欲报万世之仇,其势不可得,虽拔其发以数之,亦不能尽也。”后来这句话被简化为“擢发难数”,成为形容罪行繁多的成语。
随着时间的推移,“擢发难数”逐渐从历史典故演变为现代汉语中的常用成语,广泛应用于文学、新闻、评论等领域。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使用示例 |
新闻报道 | “该犯罪团伙作案累累,可谓擢发难数。” |
文学作品 | “他一生作恶多端,擢发难数。” |
法律评论 | “被告人的罪行擢发难数,应依法严惩。” |
四、注意事项
- 适用对象:多用于描述人的罪行或错误行为,不宜用于正面评价。
- 语气程度:带有强烈的谴责意味,使用时需注意语境。
- 避免滥用:由于其强烈的情感色彩,不宜随意用于日常口语或轻描淡写的情境中。
五、总结
“擢发难数”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成语,源自古代历史典故,现多用于强调罪行严重、数量庞大。它不仅在语言表达上富有表现力,也在文化传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理解并恰当使用这一成语,有助于提升语言的准确性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