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入虎穴出自谁的典故呢】“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常用来比喻不经历艰险,就不能取得成功。这句成语最早出自《后汉书·班超传》,是东汉时期著名将领班超的名言。
一、成语出处与背景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最早出现在《后汉书·班超传》中,原文如下:
>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不进入老虎的洞穴,怎么能捉到小老虎呢?班超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只有亲身经历危险和困难,才能获得真正的成果。
班超是东汉时期的军事家、外交家,曾奉命出使西域,成功地稳定了汉朝在西域的势力。他在西域期间,多次冒险深入敌境,最终实现了国家的边疆安定。因此,“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仅是一句格言,更是他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
二、成语含义及用法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出处 | 《后汉书·班超传》 |
拼音 | bù rù hǔ xué,yān dé hǔ zǐ |
含义 | 不经历艰险,就不能获得成功或成果 |
用法 | 常用于鼓励人们勇敢面对困难,勇于尝试 |
近义词 | 知难而进、迎难而上 |
反义词 | 畏首畏尾、知难而退 |
三、延伸理解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仅仅适用于个人奋斗,也常用于形容国家、企业或团队在面对挑战时需要有勇气和决心。它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真正掌握事物的本质。
在现代社会中,这句话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创业、科研还是学习,都需要一种敢于冒险、敢于尝试的精神。正如班超一样,只有深入“虎穴”,才能收获“虎子”。
四、总结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一成语,源自《后汉书·班超传》,由东汉名将班超提出。它寓意深刻,强调了不经历风险和挑战,就无法获得真正的成功。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这句话都值得我们深思和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