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由勤俭败由奢是出自哪里】“成由勤俭败由奢”这句话常被用来警示人们要节俭持家、勤奋治国,避免因奢侈浪费而导致失败。它不仅是一句警世名言,更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智慧。
一、出处考证
“成由勤俭败由奢”最早见于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诗中,但更确切地说,这句话的完整表述和思想来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古代文献。其中,最常被引用的是唐代宰相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观点:“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虽然原文中并未直接出现“成由勤俭败由奢”,但其思想与这一说法高度契合。
而真正将这句话系统化并广泛传播的,是宋代文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以及后来历代文人对这一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二、含义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或个人的成功往往源于勤劳和节俭,而失败则常常是因为奢侈和浪费。它强调了“勤俭”与“奢侈”在成败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三、相关文献对比
名称 | 出处 | 内容简述 | 是否直接提及 |
《悯农》 | 李绅(唐) |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否 |
《谏太宗十思疏》 | 魏征(唐) | 强调治国应以民为本,戒骄戒躁,勤政爱民。 | 否 |
《资治通鉴》 | 司马光(宋) | 总结历代兴衰,强调勤俭治国的重要性。 | 否 |
《贞观政要》 | 吴兢(唐) | 记录唐太宗与大臣的对话,体现节俭治国思想。 | 否 |
“成由勤俭败由奢” | 不详 | 常用于后世文章、演讲、教育材料中,作为经典名言。 | 是 |
四、现代意义
在当今社会,“成由勤俭败由奢”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个人生活、企业管理,还是国家发展,过度消费、铺张浪费都会导致资源枯竭、信任崩塌、竞争力下降。因此,这句话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更是对未来的警示。
五、总结
“成由勤俭败由奢”虽未在某一具体古籍中找到完全一致的原文,但它所表达的思想源自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和道德观念,经过历代文人的传承与弘扬,已成为中华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警世名言。它提醒我们:成功离不开勤奋与节俭,而奢侈与浪费往往是失败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