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新的基因研究提供了一种无需手术或激素即可治疗痛苦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替代治疗选择。“这是我们寻求子宫内膜异位症新疗法的一个令人兴奋的新进展,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使人衰弱且未被充分认识的疾病,影响着全球1.9亿女性。我们有一个有前景的新非激素靶标,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它似乎可以直接解决该疾病的炎症和疼痛成分,”女性和生殖健康系主任、生殖和基因组学教授KrinaZondervan博士说流行病学教授,牛津大学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中心联席主任,也是该研究的通讯作者。
子宫内膜是子宫壁的内层,在女性的生殖寿命期间定期形成和脱落。在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女性中,子宫内膜样组织在子宫外生长,导致炎症、通常与月经期相关的剧烈腹痛和不孕。
尽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分子原因尚不清楚,但遗传力估计约为50%,表明有很强的遗传因素。目前的治疗选择是激素疗法和手术,迫切需要非激素疗法。
贝勒医学院、牛津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和拜耳公司的科学家对人类和恒河猴(这两种自发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物种)进行了遗传分析,发现基因NPSR1(神经肽S受体1))与疾病有关。
为了确定治疗效果,作者使用小分子抑制剂SHA68R在小鼠模型中抑制NPSR1,并表明这可以减少子宫外子宫内膜组织和腹膜(包裹腹部所有器官的膜)的异常浸润,从而减少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和疼痛。
这些发现发表在《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题为“神经肽S受体1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非激素治疗靶点”。如果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和人体试验中得到证实,这可能会导致一种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非激素药物。
研究人员对来自32个人类家族的DNA进行了测序,这些家族在7号染色体短臂上产生了遗传连锁信号,结果发现,与正常个体相比,III/IV期子宫内膜异位症个体的NPSR1中存在大量潜在有害的低频编码变异。作者在对849只恒河猴进行的基因研究中发现了类似的联系。
由Zondervan领导的牛津团队此前通过分析至少有3名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女性的家庭的DNA,发现了7号染色体短臂上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遗传联系。由资深作者、贝勒人类基因组测序中心副教授JeffreyRogers博士领导的贝勒团队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威斯康星国家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证实了恒河猴DNA中的这种遗传联系。
Rogers说:“这是第一个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进行DNA测序以验证人类研究结果的例子之一,也是第一个对了解常见、复杂代谢疾病的遗传学产生重大影响的例子。”“灵长类动物研究确实有助于为人类基因分析的每一步提供信心,并给了我们继续追寻这些特定基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