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泰山的上是什么】“不见泰山”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目光短浅、缺乏远见。但很多人在使用这个成语时,可能并不清楚它的完整出处和含义。实际上,“不见泰山”的上一句是“不识庐山”,整句成语应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过,也有说法认为“不见泰山”出自《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因此,从字面意义上看,“不见泰山”的上一句可能是“登泰山”。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一问题,下面将对相关成语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展示。
一、
“不见泰山”虽然常被单独使用,但其完整的语境和出处存在多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它源自苏轼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另一种则认为它与《孟子》中的“登泰山而小天下”有关。因此,“不见泰山”的上一句可以有不同解释,具体取决于上下文和引用来源。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我们整理了相关的成语出处、含义以及常见用法,以便于辨析和记忆。
二、表格展示
成语 | 出处 | 含义 | 上一句 | 常见用法 |
不见泰山 | 《孟子·尽心上》 | 比喻目光短浅,看不到全局 | 登泰山 | 形容人缺乏远见 |
不识庐山 | 苏轼《题西林壁》 | 指看不清事物的全貌 |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常用于表达因身处其中而难以看清真相 |
登泰山 | 《孟子·尽心上》 | 表示站在高处,视野开阔 | - | 多用于描述站得高看得远 |
三、结语
“不见泰山”虽常被误用或断章取义,但了解其真实出处和完整语境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无论是“登泰山而小天下”,还是“不识庐山真面目”,都反映了古人对视野、认知和人生境界的深刻思考。希望本文能帮助读者厘清这一成语的来龙去脉,避免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