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节的词语意思是什么】“持节”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古代文献或文学作品中,具有特定的文化和历史含义。以下是对“持节”一词的详细解释,结合其字面意义、引申义及使用场景,帮助读者全面理解这一词语。
一、词语总结
“持节”原意是“拿着符节”,在古代多指官员或使者手持朝廷颁发的符节,代表国家或君主执行任务。随着历史发展,“持节”逐渐引申为一种象征忠诚、责任和尊严的行为,常用于形容坚守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
二、词语解析表
项目 | 内容说明 |
字面意思 | 拿着符节,表示持有某种权力或使命。 |
引申含义 | 1. 表示忠于职守、坚守职责; 2. 象征忠诚、气节与尊严; 3. 常用于描述文人或士大夫的操守。 |
出处 | 出自《汉书·苏武传》等古代文献,如“持节不屈”。 |
使用场景 | 古代外交、军事、政治场合,也用于文学作品中表达人物精神。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形容坚持原则、不随波逐流的人,也可用于比喻坚守信念。 |
三、举例说明
- 古文例句:
“苏武持节十九年,不辱使命。”——出自《汉书·苏武传》,说明苏武在异国坚持气节,不投降。
- 现代用法:
“他虽身处逆境,仍持节不改初心。”——用来赞扬一个人坚守本心、不为外力所动。
四、总结
“持节”不仅是一个动作性的词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体现了古代士人的道德操守和对国家的忠诚,同时也被现代人赋予了更多关于坚持、信仰和人格尊严的意义。了解“持节”的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
如需进一步探讨相关词汇或文化背景,欢迎继续提问。